对话式 AI 之于知识传承的意义略谈

七阶子
13 min, 2474 words

归类: 天马行空

标签: 技术

对话式 AI 之于知识传承的意义略谈

这几年 AI 很火,我也一直关注相关技术与资讯,可惜也没太多自己的见地。不过这两天 认真思索了这个话题,有些想法便记录下来,未必是真知灼见,仅一家之言耳,但若对大 家有所启发,不胜欣慰。

我觉得现阶段 AI(大语言模型) 的基本特征是对话式。生成式不过是基本特征的衍生, 且更多是生意上的考量,产品的宣传,毕竟生成式听起来就高大尚,不像对话式似乎有点 老土、朴素。简单的技术比喻,就是概率模型控制下的单词接龙。用户问一句,AI 根据 提问的上下文答一句;然后如果不止答一句,而是答一段,一大段呢;当回答体量远大于 问题体量时,看起来就像生成式了。于是用户的提问被偷换概念叫提示词了,又引出提示 词工程师这种新概念职业。

然而我们应该抓住本质,不忘初心,现阶段的 AI 就是基于对话式的,如果过分沉湎于生 成式的拍案惊奇,恐非正道。对话式 AI 虽然质朴,但意义非凡。简言之,计算机与互联 网解决了信息存储与信息传递的问题,然后 AI 解决的是知识传递的问题。信息不等于知 识,知识也不等于智慧,尽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现阶段的 AI 可以传递知识,但仍未能 诞生智慧,也许那是下一阶段 AI 蜕变的宏伟目标,吾辈有生之年能否见证,犹未可知, 故今暂且不论。

知识传递,是技术向的词汇,若以社会以文明的角度观之,叫知识传承,这很重要!刘慈 欣的科幻短篇《乡村教师》曾对此有过震撼的阐述。人类以前只能通过声带这种器官的振 动,利用声波传递信息,那效率是极其低下的,而人类文明竟然能得以延续发展至如斯高 度,负责知识传承的职业教师功莫大焉。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传递效率已得到极致发 展(理论上是电磁波的光速),但只有在大语言模型的加持下,信息传递才能转变为有效 的知识传递!

如此,便解决了知识传递源端的限速问题,速率瓶颈转移到了广大的接收端个体,而以前 知识传递的速率瓶颈应该在发送端。古语之名师出高徒,就因名师难得,即使有名师,也 受到名师个体生物体能的限制,知识传递上限锁死了。而现在有了 AI 老师,知识传递的 限速瓶颈只在于接收个体,他们仍只能用眼睛读或耳朵听取 AI 老师传递的知识。这个生 物锁就更难解开了,除非像科幻片那般实现了脑机接口,即便如此,也恐怕难以普及。但 现阶段 AI 在知识传递层面上,就很容易普及大众,从理论上实现知识平等,然后就看个 体的天赋与努力了。

这就是现阶段对话式 AI 最重大的意义,仅此一点,足可立碑传世。实事求是,莫强求生 成式 AI 的幻觉。其实我不太赞同生成这个术语,因为它在 IT 界之前就用了,是确定性 生成的意思。比如从 doc 文档根据样式生成目录,从 excel 数据报表生产统计报表或各 类透视图表,从 markdown 或 json 生成网页,从可视化界面拖拉拽生成代码,从高级语 言代码生成汇编等……都是确定性生成。而现在为了抬高 AI 的逼格,却把确定性生成降 格为非确定性生成了。这个立足于知识传承的 AI 可不乎此等逼格,只各家 AI 产品需要 罢了。

把现阶段对话式 AI 当作生成式 AI 来使用,就相当于之前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机械地搬 到生产环境来使用。这在严肃的生产领域是要提高警惕的,不可取的。知识传递也不可谓 不严肃,但它的特点恰好容许随机性,没有哪条知识是绝对的正确或错误,更多的可能是 适合与不适合。AI 根据模型能力给出最接近正确的答案,它已经尽职了。但在严肃生产 领域,有随机错误的可能就不行,至少不能明知有系统性随机错误还掩耳盗铃般地直接使 用。

所以现在很多的 AI 产品(agent 智能体)都在围绕着如何降低随机错误而努力,但这无 法改变 AI 的核心本质,只是外围一环又一环的封装。有了华丽的包装,才能成为可推广 的产品,这就是生意。既是生意,就有赚有亏,能持续多久,也不好说,毕竟某家于此不 擅长。我只确信,知识传承必定是文明永恒的需求。

而在知识传承领域,我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不间断的史书传统,还有汉字载体跨时空、 跨专业的表达能力,这都是天然的独有优势。所以我看好国产化 AI 的未来,必能更好地 完成知识传承的伟大使命。虽然现在国产 AI 在某些方面还不如西方 AI ,那主要是由于 互联网的中文训练语料不足,而简中互联网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也只因生意,无关本质 。此外,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一点,人民政府不会只考虑做生意的小事,会更多地考 虑千秋大事。

两千多年前,《论语》问世,那就是孔子与弟子们对话式语录体。孔子那个时代,东西方 都曾涌现出许多杰出思想家,百家争鸣,是人类史上一个重要的轴心时代。如今对话式 AI 也犹如横空出世,可谓根正苗红,继往开来,且东西方也一样的百花齐放,极有可能 撬动再一个轴心时代。我们何其之幸,见证这个时代。

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很多职业担心被 AI 取代的焦虑就可以释然了。因为今天这个 AI , 它的历史使命是知识传承,所以它不会取代任何职业,最多会取代教师这个职业。其实说 会取代教师这个职业也是不准确的,它只是取代教师在知识传承上的这一个职能。为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这曾是它最重要的职能,将来就可坦然移交给 AI 了。而教师该职业将 来的工作重心就可能转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心理辅导、陪伴监督、道德表率,等等。其实 这些杂项可能现在的教师理论上也有一定要求,但实际上由于授课任务繁重,都无法顾及 罢了。

也莫要小视道德表率这个貌似滑稽项,高技术未必带来高道德,我对此是偏悲观的。从今 往后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个体的道德底线可能会逐渐下堕,但作为一个文明的国家与 民族,却是需要保持一定的道德高标准。所以将来还真有可能需要职业人来做道德表率, 而从如今的职业分工看,教师队伍往这个方向发展是最有可能、最靠谱的。

所以绝大部分职业都不可能被 AI 取代,但是各自的职能重心可能发生变化与转移,不能 适应变化的人才会在竞争中落于劣势。再比如被戏称革了自己命的程序员,AI 也不能真 正取代程序员,只是在 AI 时代,写代码的比重下降,读代码的比重上升——还有单元测 试与读单元测试代码的能力,毕竟单元测试也算是读代码与理解代码的一个手段。

职业工作不会被 AI 取代,这是个好消息。但同时还有个不好的消息,AI 未必会让工作 变得更轻松。就如上例而言,想想做道德表率可能比教教书难多了吧;读 AI 写的代码, 尤其是给 AI 所写的代码 debug ,未必就比维护自己写的代码更轻松。

这其中更底层的原理是,技术发展了,可以做的事情更多了,需要做的事情也就更多了。 再遥想汉武帝时代,要训练一支能横扫漠北匈奴的骑兵,想必是很辛苦很艰难的吧。如今 新中国科技飞跃过几个代际了,但要研制出天安门阅兵式上出现过与没出现过但反正我都 看不懂的国之重器,想必也是历经几代人的心血与努力,只会更艰难,也需要更多的军费 开支等代价。

因此说,AI 技术的发展,既不用担心工作会被取代,也不用妄想工作会更轻松。对于普 通大众而言,真正的幸运中的不幸是,两极分化可能会更严重了,躺平的牛马,与更累的 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