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浙昆《徐九经升官记》

七阶子
10 min, 1960 words

归类: 文艺鉴赏

标签: 戏曲

  浙江昆剧团几度来我们学校永谦剧场演出,感觉今晚的一场全戏《徐九经升官记》很 是精彩,不枉此行一观。

  与有名的《十五贯》一样,这总体上也是一个公案戏,莫非昆剧擅长于此?《徐九经 升官记》故事是说,并肩王小舅尤金娶亲,新娘李倩娘被安国侯义子刘钰夺去。两强相争 ,六部九卿避犹不及,并肩王乃荐徐九经升任大理寺正卿,审理此案。原来徐九经曾两榜 夺魁,只因貌丑,龙颜不悦,更兼安国侯奏他有失朝廷体面,被放到僻地玉田当知县。此 番升任,徐九经踌躇满志,他希望既正法典,又报旧怨新恩,一展平生抱负。历尽艰险, 徐九经先让侯爷父子暂时交出李倩娘;随后又通过王爷、王妃,取得尚方宝剑。万事俱备 ,他本以为胜券在握,谁料案经审理,偏偏理在刘家,刘钰与倩娘自幼定亲,抢亲者实为 尤金仗皇亲之势。经过抉择,他决定保护貌美心正的李倩娘。公堂上,他用巧计,让王爷 、尤金退出,而让刘钰和李倩娘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之后,徐九经挂冠离去。

  该故事离奇曲折,颇有观赏性,虽也归于传统大团圆之结局,在插科打浑中也不乏严 肃的讽刺,其所揭示的思想主题尽可深思。徐九经貌丑——不知孟子是否也说过,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故两榜失意,是社会“以貌取人”的不公耶,还是命运的不公?皇亲国戚的王爷 ,与战功显赫的刘候,同争一美娇娘,此案棘手,故六部九卿辞避,于是王爷特擢用与刘 侯有宿怨的徐九经来审理此案,让这位七品县令变为三品正卿,“小官审大官”,足见中国 当时官场的权术了。于此主人公的品格也就突显出来了,身材不正但良心正,不畏强权, 不徇私枉法,那不过是一般清官的基本“准则”,难得是该戏再将他置身于个人恩怨与官运 前程的杆称之间,他没有囿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而是“以直报怨”,深得孔夫子之言 ,不愧状元之材与君子之行。当然,办理此等案件,唯正直还不足以成事,还得机智,看 他没费一坛老酒,从候府接出李倩娘,又从王府求得尚方宝剑,尤其是最后“醉审”,先装 糊涂判“一女配二夫”,然后让倩娘诈死,令尤金自行退出,其断案之风不得不让人叹服。 最后的挂冠归隐,也许也是唯一的选择吧,本来中国古代尚隐士。

  该戏的结构铺排也值得一观,紧紧地把线抽出来,狠狠地绕了两圏,又轻轻地穿了回 去,竟似得中国古典小说章法之妙。不管是大节还有细节,都颇讲究前后照应,宛如草灰 蛇线。徐九经怀才不遇,自比歪脖子树,并且这个“自比”贯穿全戏。落魄书生常求酒问醉 ,上任前李二嫂送的那坛玉田老酒,徐九经用来当作礼物来往于刘候、王爷府,居然最终 还是舍不得送出去。王爷威胁徐九经赐以毒酒,又被他换成“蒙汗药酒”让倩娘喝下,使台 下的观众也为之捏了一把汗。还有所谓“醉审”,以及归隐回去随李二嫂卖酒,也似乎没离 开一个“酒”字。还有刘侯、王爷两府的对比刻画,后面却来个对比反差,仔细想来却又在 情理之中。

  与结构紧凑相适应,舞台场景的承合也显得紧凑,不是以拉幕来表示场次,而是用灯 光转换,一般是在过渡阶段,把点光聚焦于一两个人物,其他暗场迅速换景布置,接入下 一场。本来我向不看好炫目的灯光效果,但这样处理,我却接受了。其他的场景布置也基 本合乎情境,因为没有拉幕,所以也没有平面的布景,而是代之以立体的大件饰,比如那 棵歪脖子树,王爷府的壁画、花园,衙门树立的那宽阔的屏板,我都觉得还不错,甚至最 后那电动歪脖子树把“歪枝”伸直的特效,也是无可非议的。当然,更换那些庞大的设置比 传统的换布景的工作量可大多了。这也是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剧团里那些搞舞美设计的 工作,当然要把舞台装饰得复杂一些。不管如何,这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舞美的要求, 无非是在当代条件下,探索把舞台设计得更合理的方式,辅助表演,只要不喧宾夺主,能 更突显“戏”味,那应该就是合理的。这个戏的舞美,虽不能说恰到好处,我觉得也是很成 功的。那灯光的转换,使舞台时空的伸缩更加夸张。再说,戏中也并没有把所有“实物”搬 上舞台,比如王爷府花园的“花径”,就是仍由一群宫女伴舞表示,这也可与在刘侯府中卫 士列队对照观之。

  当然,戏曲最主要的还是演员。昆曲的行当齐全,在同一戏中不同行当也比较均匀—— 这样优良传统在京剧并没有发扬光大,而变成了“角儿制”,大部分时间由主角儿演唱,有 点儿向元杂剧“复古”的倾向。但昆剧一般不是如此,就以这场来说,老生小生,青衣花旦 ,大花脸小花脸,都有用武之地,都尽有展示“玩意”的戏份。最难得的是该戏徐九经以小 丑挑梁主演,而丑角由配角升为主角的戏,还真是不多见,这也是浙昆这戏的一大亮点吧 。

  最后,我也要指出这个戏的一些不足。首先我觉得欠缺非常好听唱段,那几句“歪脖 子树”的主题曲虽然反复唱着,却也不算最棒的,也只能在该戏中作点题之用。新编戏常 有“演完就完”的困境,不能像传统戏那样留下一些脍炙人口的唱段。还有新编戏的唱腔节 奏普遍偏快,正面说就是“明快”,反面来说就是“戏味”不足了。传统戏始终、且也只能把 唱摆在首要、主要地位,但在新编戏中“唱”的份量有下降趋势,这可能也正是现代舞美的 缘故。其次,就从该戏的舞美调度来看,我也觉得还有值得斟酌之处。比较第六场“夜思” ,引入话剧的心理表演过多了些,显得有点冗长,倒与前后紧凑的舞台结构相悖。第七场 “醉审”让李倩娘喝药酒那段的灯光调度也是有太好理解,不够直观。还有前面“求剑”一场 ,王妃令众侍女盛情接待徐九经,众侍女列队,徐九经很轻快地穿过花径(与进刘侯府门 对映),不想众女即刻退下,这次龙套前后上场不到一分钟,窃以为痕迹太重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