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白三十周年演唱会之杭州站杂感

七阶子
21 min, 4131 words

归类: 文艺鉴赏

标签: 新白

新白三十周年演唱会之杭州站杂感

2024 年 7 月 21 日,我赴杭州观看了《新白娘子传奇》三十周年演唱会。非为追星,只 为新白情缘,毕竟我对这部剧的喜爱与推崇,那是难以言表的。人生的第一次看演唱会, 献给了新白,我觉得有必要记一下这段回忆。

(一)

准确地说,这是新白的 32 周年了。在 2018 年,曾在北京举办过 26 周年聚首活动,然 后在今年 1 月份,先于南京举办过一次演唱会。这前两次,我都没参加,因为工作后再 也不能像在大学校园里那般任性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了。由于南京演唱会的成功,顺势有这 次盛夏的杭州演唱会。这次,我决定要去了,因为杭州之于白蛇传故事,以及我自己,都 有非凡意义。

故地重游,只为追寻当年的感动。我最欣慰的感慨是,吾道不孤。原本在日常生活中,我 可能都不好意思过分流露出对一部老剧的狂热之情,没法与身边的人分享新白与白蛇传的 妙处,以前最多在一些网络论坛上与志同道合的网友讨论,但后来的互联网、论坛也逐渐 衰落了。然尔,由于这次的演唱会,我真切感受到了,还是有很多新白迷,从全国各地奔 赴而来。

杭州站演唱会,在 20 日与 21 日连续举办了两场,我只看了最后那晚。但我知道有很多 朋友连续看了两场,甚至看过南京场的也不想落下杭州场。有人戏称这是在割新白迷的韭 菜,但很乐意有这样被割韭菜的机会。

演唱会在黄龙体育馆举办,我在附近的青芝坞找了间民宿住了两晚,也由于那里靠近我的 母校。民宿老板第一眼就问我是不是来看演唱会,因为这几天预订的客人,大都是来看演 唱会的。在附近小店吃饭,也能遇到来看演唱会的陌生朋友在兴奋地讨论着新白。

新白演唱会的一个特别之处,大约是一群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表演给另一群 40 岁左右 的中年人看。当然了,观众们的年龄分布其实很广。我去观演当天,正遇到同住民宿的一 位大哥,带着他的老婆与读小学的女儿一同前往。我落座的旁边,还有一对老年夫妇,至 少看起来比台上化过妆的主演们老呀。在最后全体合唱《千年等一回》时,我旁边这位老 老姨还叫我站起来一起跟唱,比我更不会矜持呢。

最让我惊讶的是,遇到我们白学会有个群友,抱着他不到三岁的幼儿也进场看演唱会了。 他说他平时在家也经常给他儿子播放新白音乐,所以大概他儿子也能听懂了吧。由此可见 ,新白的老少咸宜,果真名不虚传。三十年过去了,有些参演的演员离世了,可能也有更 多喜爱新白的观众离世了。但我们这些,热情依然,聚在一起,共襄盛会。

(二)

虽然我没看过前场演唱会,无从直观比较,但据我一些朋友讲,杭州场的质量远比南京场 高,而 21 晚的演唱会又比 20 晚的还好。

体育馆很大,我的是看台票。所以演员细节是看不清楚的,只能看大屏幕,跟着摄像机的 捕捉看细节。但台上的舞美置景,还是能看个大概。有桥、亭、船,新白故事中这几种 代表性的场景,都很用心地搬上了舞台,成为实体背景。然后电子布景,也美轮美奂,期 间适时嵌入一些原剧片断,满满的回忆杀。大屏幕前的二维码马赛克,据说也是有意设计 ,只不过我没想明白具体含义所指。

第二晚的演唱会,除了白素贞(赵雅芝)与许仙(叶童)仍化时妆,其他上场演员都重现 了当年的戏服装扮。其中最先亮相的应该是观音,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在我的心目中,新 白的观音,那庄严气度甚至超越了老版西游记的观音。

最让我感动的是小青(陈美琪)。老演员扮俏丫环,那是很大的挑战。当我看到小青那一 刻,竟不由地想到我之前看过的一些京剧演出,也常有老艺术家来客串扮嫩。这是很难得 的。可能也正是这原装戏服代入感的加成,到后面看到小青与张公子的演出段落时,我竟 然感动得哭了,泪水与汗水俱下。当然,这还有另一个主观原因,我也曾设想过一些创作 思路,总觉得对小青的结局安排非常困难,没有一个合适的好结局。所以发散联想开来, 不胜唏嘘。这是我当年看新白剧时都未曾想过的,那时对小青与张玉堂的短暂情缘都不甚 在意。

至于白娘子为何没有恢复古装戏服,据说是赵雅芝不想破坏大家对白娘子的印象了,而叶 童也就那样作陪。白娘子那繁重的米奇头饰,着实不是一般人能顶住的。好像后来也有不 少借鉴白娘子头饰的影视剧形象,但看着尴尬、怪异、雷人的居多。也有一些新白迷说, 以老赵现在的精神状态,梳个媚娘装还是能神还原的。但我觉得新白的经典在于白娘子, 不是媚娘,以演唱会的篇幅,实没时间讲媚娘甚至许仕林的故事。

虽然新白演唱会的号召力来源于三主演,但演唱会的真正主角是林美璊带领的 Formosa 团队。她们是新白剧中唱段的配唱,以及原声歌曲的主唱,当然除了《千年等一回》是高 胜美唱的。高小姐就唱了个开头热场,反而是与大家最不合群的。

如果不是这几场演唱会,可能很多新白迷朋友都还不知道这些幕后配唱的真正实力。如果 不是有这些幕后英雄走到台前,演唱会就无法成型,大概就只能搞个常规的演员聚首活动 ,大家聊聊天而已。

(三)

这也就涉及到了新白剧本身的特色了,不仅由于它的经典影响力,还由于它新黄梅调的带 唱风格,使得多年后的演唱会顺理成章。十二首原声歌曲,百余首剧情唱段,其实两三小 时的演唱会都唱不完的,还得有取舍编排。

新白的新黄梅调几乎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它既不同与传统戏曲,也不同于原来的邵 氏黄梅调电影,它介于戏曲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达成了恰如其分的融合。戏曲唱段与流 行歌曲有个很大的不同,那是具象与抽象的区别。新白的音乐,恰兼具这两方面的优点。

流行歌曲,就像“千年等一回”、“爱我永不变”那种,是一种宽泛的表达。而戏曲唱段 ,则是具体的叙事,代入具体的故事背景,能让观众有更强烈的情感共鸣。这就是为什么 在传统戏曲中,仅管曲调都差不多(尤其是板腔体),却仍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因 为它背后都是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故事。新白的唱段,也有这种特征。所以在演唱会中,许 多人听到“望儿面”与“一束青丝系儿身”,都会泪奔。

不妨再作个类比,唐诗宋词,侧重言志言情,那就是比较抽象的。而到了元曲杂剧,它唱 的是具体的叙事——原本宋词也是可以唱的,但对于当时的下层百姓而言,当然是俚俗叙 事性的元曲更好懂。其实在许多古典小说中,如西游记,也是会卖弄诗词赋的,比如来到 一座大山,就会有“赞曰”一番,但对于一般观众而言,多半是记不住那些描写的,能记 住是发生在山里的故事。这就是说,故事性比辞藻华丽更吸引人。

当然了,在新白唱段中,由于绝大部分唱段是取自古本的,而作为“曲牌”服务的原声歌 曲,则按当年流行音乐风格创作填词的,所以会显得唱段唱词比主题曲唱词更典雅。当然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唱段有故事性。有些其他的经典流行歌曲,原本是抽象的没有具体 故事性,后来都有人喜欢为它拍个 MV 试图配个若有若无的故事性。

所以,这就是新白音乐的最大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脱胎于戏曲,当然也不拘 泥于戏曲,易于被大众接受。当年也请过专业的戏曲老师作为身段指导,几位戏曲演员主 演也学得有模有样,有几分戏味。而后来想借鉴新白唱段形式的电视剧,比如《又见白娘 子》,那里的唱段表现就远不如新白那么自然,缺少韵味。

对于非新白迷,可能至今仍有许多人不理解它突然带唱的表现形式。这么说吧,它是一种 直接的抒情表达手段,情至浓处,不由自主就载歌载舞起来。其实,一切表演都只是个表 达模型,用戏曲的术语也叫“程式”。模型化或程式化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演古装片, 大多情况下是无法还原的。比如古战场攻城战,会是电视剧那么演的吗?显然不是。更何 况神话剧及后来的仙侠剧,超现实的施法动作都不是真的,但总要有个表达模式。而唱段 ,作为一种直抒胸臆的表达程式,已是被传统戏曲几百年验证过行之有效的手段。新白的 成功,就在于它能将唱段与生活化表演比较圆滑地融合在一起,这与其整体叙事基调也 是有关的。而像《又娘白娘子》那种魔幻化的剧情风格,就不太好与唱段戏曲风相融了。

对于这种演唱会,很多新白迷表示期望它能全国巡演。不过我有些许不同看法。这几次的 演唱会显然是以贩卖情怀为主的,演唱只是调料,我觉得不适合巡演。但是新白的音乐与 唱段诚然是有独特魅力与独立艺术价值的,所以我觉得它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在此基础上 另作一番精心编排,打造成叙事性音乐剧。请不要怀疑,即使是以传统戏曲的慢节奏,也 能在两个多小时演完一部白蛇传,那么以新白音乐传唱一部精编版白蛇传,也是完全可能 的。这样的艺术创作作品,带有戏曲遗风的音乐剧,才是值得全国巡演的。

哪怕是老赵等主演主唱们都不在或不能站台了,我们这批观众也老去了,我也相信新白音 乐的价值。希望后人能编排这样的一部新白音乐剧,继续传诵白蛇传。我知道这很难,包 括人才与资金,但也非不可能之事。

(四)

最后谈一个话题,为何新白能几十年经典不衰。

我思来想去,仍是“综合继承”这个词最能概念新白之于白蛇传的特殊价值与地位。我当 年在大学时,可能还有点不自信,不好说新白是经典的伟大的,生怕过于武断与自大。但 经过更多年的时间考验与沉淀,我越发肯定新白的经典。也越发地对新白产生敬畏,尽管 它仍有许多不足,却是在白蛇传题材中难以逾越的高峰。

新白俨然成为了当代白蛇传故事的正统代表作,已逐渐取代上一代巅峰之作,即田汉本京 剧《白蛇传》,无非是等待受众话语权的更迭罢了。白蛇传源自民间传说,人民性是它与 其他经典作家文学的最大不同,谁改编的好,谁演的好,民心自有公论。

虽然从艺术性而论,前几年的粤剧《白蛇传:情》也很惊艳。但后来冷静想来,它在各自 时代的格局,却是比不上田汉本《白蛇传》的。因为它主要只讲爱情,不免有点小家子气 与狭隘了,不如当年田汉本让白蛇传高举反封建的旗帜,在当时可是民心所向的。所以在 戏曲领域,想创新超越田汉本《白蛇传》是很难的。

但我说新白能超越田汉本白蛇传,却是由于新白采用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属于与时俱进的 弯道超车。最起码直观的感受,新白电视剧,它对白蛇传的叙事远比京剧等戏曲更完整, 也就能承载更多维的艺术与思想价值。

也因此,新白已然在影视剧领域为白蛇传故事树立巅峰形象,后面的影视改编想要超越它 也是极难的。具体说一点的话,后来内地翻拍的许多白蛇传电视剧,大多犯了一个典型错 误,就是通过弱化白娘子的形象来拔高许仙的形象。这大约是为了迎合女性观众的审美情 趣而作的改变,很讽刺,也很矛盾。

更重要的是,电视剧的创作环境与市场也发生了变化。现代社会发展太快,也许电视剧这 种体裁的巅峰已过。现在在垄断的网络视频平台上点播新剧,与当年守在电视机前看剧的 体验,截然不同。

白蛇传故事的传播固然不会停止,但要超越新白,就基本不可能寄望影视剧改编了,只能 是其他更先进更有民众基础的文娱形式。至于那会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对未来社会的想 象,那是科幻小说作家都难以预料的。

我曾经以为,电子游戏与网络小说或许是一个能承载白蛇传的新赛道。然尔这许多年过去 ,游戏与网文似乎已呈颓势,但在这两个领域也没能看到有被广泛认同的白蛇传改编作品 。追光的动漫电影《白蛇:缘起》,当时也颇为惊艳,而且动漫也是与电影不完全相同的 艺术形式。然而它离经典之作,还欠火候,尽管在市场投资方向上,已然是成功的。听说 追光的白蛇三部曲的第三部《白蛇:浮生》也马上要面世了,也可拭目以待吧。

附录:参考链接资源

附录:笔者在知乎发过的其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