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白蛇传》,综合艺术成就最经典的要算 1980 年由李炳淑主演的那个电影了。在这个电影版中,开场“游湖”的“南梆子”别具一格,我也觉得是所有“游湖”中唱得最动听的。现今的《白蛇传》是田汉先生根据旧戏白蛇传改编的,随后各名家演出时对唱腔唱词都有不同的处理。在这里只讨论开场游湖的几句,唱腔的差异自是显著,不过唱词大约只有第一句不同。李炳淑唱的是“驾彩云离却了峨嵋仙山……”,而刘秀荣、杜近芳等一般是“离却了峨嵋到江南……”,在“田汉全集”的《白蛇传》剧本里刊行的也是后者,因为田氏剧本的定稿在 80 年之前,应该在五十年代刘秀荣演出成功之后就定稿出版,不再反映后来各演出的细微差异。
在电影中李炳淑将首句导板独特地改唱为“驾彩云离却了峨嵋仙山”,我想可能是与拍电影有关的。“原著”中写道“离却了峨嵋到江南”是因为在舞台上要由演员交代场景(可以说布景不是必需的),所以这一句导板同时交代了动作的起点与终点,提示观众下面的游湖是“江南”之景。故而看似平实,竟不简单。而电影竟易之不用,并似有超越,乃是因为能利用电影艺术的辅助,“到江南”这层意思可以由电影镜头来表达。而且这里还使用了腾云驾雾的特技——该片的特技在当时是很不简单的,其实科技水平于特技成败的决定因素不是最主要的,我觉得要与影片整体风格“和谐”才不失于简陋或流于炫耀——所以与之相配,就把导板的前三字改为了“驾彩云”,突出其动作性,使更具动感,这就拔高了原词的意境。还有一层,因为原词着重于目的地,又由于唱词字数限制,所以对于发源地“峨嵋”二字就略显单薄些,较难透露出神话色彩,因为舞台时空是任意的,任何一个戏都可以即刻间转换地点,从某地到某地。于是,电影中又在“峨嵋”后面添加“仙山”二字,增溶神话色彩。最后,由样板戏《龙江颂》成名的李炳淑也似乎颇有那种激昂的斗志,嗓子嘹亮,声音很有穿透力,对这句词想表达的那种意气风发的状态也很合适。另外插一句,从这个小例也可以看出,早期的一些戏曲片对戏曲艺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处理还是比较成功,然而现在不行了。
关于电影中这第一句唱词我以前一直以为是“驾彩云……”,因为听着像,字幕上也这么写的。但最近从网上找这段“南梆子”的曲谱时发现,却写成“驾黛云……”,有一本《京剧著名唱腔选》,也是“驾黛云”。于是我有点纳闷了,到底应该是哪个字。“黛”与“彩”两字音相近,打字幕的搞错也是可能的,不过我反复听了李炳淑这段唱,似乎还是更像“彩”字吧。但若断定说编曲谱唱腔弄错了,也不见得,演员在实际演出时根据自己偏好作些不同的处理也是常见的。所以本文不追究是非,只想讨论下这两字有什么区别。
我是觉得,“黛”字比“彩”字更雅一点,当然京剧不能一味追求雅。“黛”的意思是“青黑色”,而“彩云”应该是五颜六色的了。在旧小说中常见仙家“脚踏祥云而去”,不知这“祥云”是否是五颜六色的。不过对于白娘子,我觉得太花色是不适宜的,应该淡雅些。此外,“彩云”似乎常与傍晚的“彩霞”相联系,而晨曦微露时,似乎用“黛云”更合适些,所以这“黛”字又或许可以当作一个时间标志。此外,我认为“黛云”也与峨嵋景致更相符些,因此我想“黛”字比“彩”字更好。不过李炳淑老师可能觉得“彩云”更通俗一些,所以唱成“驾彩云……”,然而这不影响我对这段绝唱的认同与欣赏。
至于后面的“游湖”,历来写西湖美丽的数不胜数,奇文辈出,不过要从田汉先生的剧本中挑出亮点也非难事。要说“这一旁保俶塔倒映在波光里面,那一边好楼台紧傍着三潭”,在前面冠以“这一旁”、“那一旁”是考虑了与舞台身段的搭配的。不过这些后续分析,本文就不多加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