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话“驾彩云”还是“驾黛云”

七阶子
7 min, 1302 words

归类: 文艺鉴赏

标签: 戏曲

  京剧《白蛇传》,综合艺术成就最经典的要算 1980 年由李炳淑主演的那个电影了。 在这个电影版中,开场“游湖”的“南梆子”别具一格,我也觉得是所有“游湖”中唱得最动听 的。现今的《白蛇传》是田汉先生根据旧戏白蛇传改编的,随后各名家演出时对唱腔唱词 都有不同的处理。在这里只讨论开场游湖的几句,唱腔的差异自是显著,不过唱词大约只 有第一句不同。李炳淑唱的是“驾彩云离却了峨嵋仙山……”,而刘秀荣、杜近芳等一般是“ 离却了峨嵋到江南……”,在“田汉全集”的《白蛇传》剧本里刊行的也是后者,因为田氏剧 本的定稿在 80 年之前,应该在五十年代刘秀荣演出成功之后就定稿出版,不再反映后来 各演出的细微差异。

  在电影中李炳淑将首句导板独特地改唱为“驾彩云离却了峨嵋仙山”,我想可能是与拍 电影有关的。“原著”中写道“离却了峨嵋到江南”是因为在舞台上要由演员交代场景(可以 说布景不是必需的),所以这一句导板同时交代了动作的起点与终点,提示观众下面的游 湖是“江南”之景。故而看似平实,竟不简单。而电影竟易之不用,并似有超越,乃是因为 能利用电影艺术的辅助,“到江南”这层意思可以由电影镜头来表达。而且这里还使用了腾 云驾雾的特技——该片的特技在当时是很不简单的,其实科技水平于特技成败的决定因素不 是最主要的,我觉得要与影片整体风格“和谐”才不失于简陋或流于炫耀——所以与之相配, 就把导板的前三字改为了“驾彩云”,突出其动作性,使更具动感,这就拔高了原词的意境 。还有一层,因为原词着重于目的地,又由于唱词字数限制,所以对于发源地“峨嵋”二字 就略显单薄些,较难透露出神话色彩,因为舞台时空是任意的,任何一个戏都可以即刻间 转换地点,从某地到某地。于是,电影中又在“峨嵋”后面添加“仙山”二字,增溶神话色彩 。最后,由样板戏《龙江颂》成名的李炳淑也似乎颇有那种激昂的斗志,嗓子嘹亮,声音 很有穿透力,对这句词想表达的那种意气风发的状态也很合适。另外插一句,从这个小例 也可以看出,早期的一些戏曲片对戏曲艺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处理还是比较成功,然而现 在不行了。

  关于电影中这第一句唱词我以前一直以为是“驾彩云……”,因为听着像,字幕上也这么 写的。但最近从网上找这段“南梆子”的曲谱时发现,却写成“驾黛云……”,有一本《京剧著 名唱腔选》,也是“驾黛云”。于是我有点纳闷了,到底应该是哪个字。“黛”与“彩”两字音 相近,打字幕的搞错也是可能的,不过我反复听了李炳淑这段唱,似乎还是更像“彩”字吧 。但若断定说编曲谱唱腔弄错了,也不见得,演员在实际演出时根据自己偏好作些不同的 处理也是常见的。所以本文不追究是非,只想讨论下这两字有什么区别。

  我是觉得,“黛”字比“彩”字更雅一点,当然京剧不能一味追求雅。“黛”的意思是“青 黑色”,而“彩云”应该是五颜六色的了。在旧小说中常见仙家“脚踏祥云而去”,不知这“祥 云”是否是五颜六色的。不过对于白娘子,我觉得太花色是不适宜的,应该淡雅些。此外 ,“彩云”似乎常与傍晚的“彩霞”相联系,而晨曦微露时,似乎用“黛云”更合适些,所以这 “黛”字又或许可以当作一个时间标志。此外,我认为“黛云”也与峨嵋景致更相符些,因此 我想“黛”字比“彩”字更好。不过李炳淑老师可能觉得“彩云”更通俗一些,所以唱成“驾彩 云……”,然而这不影响我对这段绝唱的认同与欣赏。

  至于后面的“游湖”,历来写西湖美丽的数不胜数,奇文辈出,不过要从田汉先生的剧 本中挑出亮点也非难事。要说“这一旁保俶塔倒映在波光里面,那一边好楼台紧傍着三潭” ,在前面冠以“这一旁”、“那一旁”是考虑了与舞台身段的搭配的。不过这些后续分析,本 文就不多加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