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赵秀君的《金断雷》

七阶子
18 min, 3570 words

归类: 文艺鉴赏

标签: 戏曲

  近日购得由赵秀君老师主演的《金?断?雷》京剧 DVD 光碟,观摩过后,感慨良多, 不免又要褒贬一番便了。

(一)

  首先,光碟包装倒是挺精致的,只是很疑惑为何需要两张dvd。不就是《白蛇传》一 个戏么,而且还只有三段折子戏,哪用得了这么多空间。我是用电脑光驱播放的,顺手一 查,才知第一碟只有1.8G的内容,长度42分钟左右。一般一张DVD有容量有4.3G,如此看 来,这张DVD的空间利用率还真是低。第二碟的空间利率稍高一点,长90分钟,有2.7G。 两张碟加起来的内容确是超过了一张DVD的容量,但也只超了一点点,相信只要把视频稍 微压缩一下便能塞在一张DVD盘中;那才精致,也降低光盘成本,戏迷收藏起来也更实惠 与方便。看很多电影的DVD,都只要一张DVD,还能附带不少花絮等额外内容。因此,一个 长度约2小时的戏,现今出碟的话,一张DVD是最完美了。可惜我多次看到一个戏用两张 dvd的代价[1],空间利用率那么低,感觉很是不爽。难道制片方连点技术都没有么?抑或 是有技术的人才都不愿干京剧了。

  其次,字幕是不可分离的。一般DVD的字幕都是与视频分离的,用户可选择显示隐藏 字幕,很多电影的DVD还有多重字幕可选。但是,我也买过不少京剧DVD了,却还没发现有 哪个是可以隐藏字幕的,字幕全部是已经绘到视频上了。本来欣赏京剧带字幕是必不可少, 特别是没看过的剧目没有字幕是很难听懂;但不能因为此就无视DVD应有的隐藏字幕功能, 这体现了制片制碟者的不用心,不够贴心。或者某些戏迷需要在某些场合下隐藏字幕呢, 比如想抓图,抓某个漂亮的特写镜头,如果能摒除下方字幕的干扰,那是最好了。

  就这个《金断雷》,还另有一个问题想说说。用两张DVD也就罢了,可是为何还让两 张DVD的内容份量严重不均,对称一点嘛,也更符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啊。第一碟只放了《 水漫金山》,第二碟从《逃山》开始。我不知道在张派的《金断雷》中,《逃山》算是《 金》还是《断》,不过我只觉得如果把《逃山》那小段放在第一碟,那两碟的内容就更为 均衡点。或者《逃山》就算在《断》那折吧,分开存放也是有道理的。先查看第一碟,是 只有一个DVD章节(Chapter),第二碟有两个 Chapter。我先窃喜了一把,以为他们会把 《金断雷》三折恰好分成三个 Chapter;但是再去查看第二碟时,发现根本就不是在《断 》与《雷》之间分 Chapter。这样,我如果只想看“祭塔”的一折,岂不是不那么容易找到 了。我彻底糊涂了,真不知他们是根据什么原则来灌制DVD的,要做到我上述所提的几点 要求,“以更符合戏曲艺术的欣赏规律”,难道会很复杂么?我不信。

  所以,现在不仅仅是上剧院票价难的问题,就连买个碟都那么难。虽说艺术是无价的 ,但现在毕竟是市场经济,戏曲工作者,能不警心么?

  说完光碟媒介的琐事,下面再来谈正事。话说这《金断雷》一戏是隶属“中国京剧音 像集萃”系列的。这个系列的特点,封面上有介绍:那是采用“像?音?像”方式制成的音像 制品,是李瑞环同志在总结《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经验的基础上创意、策划的。“这种 方式遵循京剧艺术规律,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先在舞台取像,再在录音室录音,然后自己 给自己的音配像,最后复制合成,使音、像达到了最好效果,为京剧进入千家万户开辟了 途径。”

  不得不承认,“音配像”确实是算个利国利民的伟大的文化工程,尽管有的音配像好, 有的也拍得不太好,然而它最大的意义在于对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的音频资料的收集整理、 记录与传承。但自己给自己音配像,我就觉得没啥意思了,音、像的不同步记录为什么就 反而“符合京剧艺术规律”了。我就觉得它不如现场的录像,因为音像的不同步就没有了舞 台感,演员更难达到精神状态的一致。反正我开始看这《金断雷》就有这种感觉,“水漫 金山”没看出什么特别的东西来[1],不是很有激情;尤其是人为加入的叫好声,明显太假 ,很滑稽。

  直到《断桥》我才看出点意味来。这《断桥》的唱法与梅派一般的唱法不太一样,没 有“你忍心”那段流水,但“青妹慢举龙泉宝剑”那段表白唱段加料了,唱得很好,果然张派 最大的特点就是唱了。而后面的“祭塔”,更完全是靠一大段反二黄撑起来的。

(二)

  我是因《白蛇传》而喜欢京剧的,但此前一直怀疑《祭塔》这折戏的意义;只因为那 段反二黄好听吗,那是不够的,我以为。

  《戏考》在整理《白状元祭塔》的剧本时,还特地加个注释“此剧事实荒诞,听者付 之一笑可也”。确实很荒诞,当初看得我很气愤。许仕林中了状元,大打排场前去祭塔, 母子哭见一场;竟然不是救他母亲出塔,只是“探监”完后,依旧打马回府。太郁闷!许仙 窝囊也就无可奈何了,他们的状元儿子怎么也能那么窝囊。不过现在看过赵秀君的《雷峰 塔》后,突然有了新的认识。《白蛇传》是个悲剧,不管结局如何把白娘子救出塔来,都 仍然是个悲剧。所以“祭塔”为什么定要是大团圆的喜气,而不可以是悲凉的苦戏呢。张派 这《雷峰塔》的“祭塔”便立足于这个基调,当那句导板响起之时,就感觉到一种苍凉肃杀 的气氛,我听得差点掉下泪来。

  这开头还有个细节,仕林上得场来,痛哭母亲,竟当即哭晕倒地。此景伤情,就连看 守白素贞的揭谛神也不忍,这才唤白素贞出来,容他母子一见。白素贞出塔来,轻轻唤醒 儿子;仕林窄见眼前人,却还不知道就是自己的娘亲哩……后来母子们就着石苔坐下,就开 始诉说往事了。仕林听得母亲命苦,声言要为母亲报仇;白素贞却不以为然,只勉励仕林 要做个好官,为国为民。白素贞本来就是一个有善根的修行者,否则她就不可能修得诺大 法力,演出前面“白蛇传”若干事迹。当她刻骨铭心地爱过恨过,再在雷峰塔下潜修十数年 ,对人生的感悟与态度自又是不同的境界。

  其中的唱词与我以前看的李世济的《祭塔》也很有些不同,大概剧本是修订过的,我 比较认同。原来的《祭塔》大部分唱词是白素贞回忆往事的,对仕林儿倾诉,如闲话家常 ,只是往事不堪回首,不免伤情。前面“白蛇传”的故事有多悲,这“祭塔”也就能唱多悲。 所以《祭塔》不管是单独作为折子戏,还是放在全本《白蛇传》的最后一出作压轴“总结 回顾”,都是有它的艺术魅力的。去年研究生班的众学员各流派荟萃,合演全本《白蛇传 》,也就以赵秀君老师的《祭塔》结尾。也曾有人质疑前面大多场次都用田汉那富于斗争 精神的本子,最后的结局怎能不用小青毁塔,反用如此委屈求全的妥协主义的“祭塔”。现 在想来,如此安排,也是有它一定的道理。

  这里的唱词对往事诉说比较简略,重点却是后面白素贞对儿子的勉励。本来这些个母 亲对儿子劝勉安慰的话很稀疏平常,而所谓的为官之道的真言甚至还会被认为有沽名钓誉 之嫌。但言语是有说话情境的,这可不是在家养尊处优的贵妇人对她初登科的官儿子的激 励与憧憬。白素贞是作为“待罪之身”,好不容易见儿子一面,她首先考虑得不是她自己, 而是她儿子,甚至“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我儿做个好官,造福万民。白娘子是真诚的, 也是无私的。人之常情,她不过是想见儿子一面,至于报仇,不过云烟。天下母亲的心愿 ,不外乎儿女一生平安,做个好人。

  我相信存在就是合理,《祭塔》流传这许多年,成为传统保留剧目。即使田汉改编《 白蛇传》的剧本那么成功,《祭塔》还是能独立地存活下来,这就充分说明了它的意义。 《祭塔》这戏的初创者是谁,已不可考,反正在历来《白蛇传》的经典文本中都不会有这 么“荒诞”的故事,也许它只是某个民间艺人的思想灵感。既然有了仕林,就说明白蛇传故 事流传到当时,已经出现“白蛇生子,母凭子贵,状元祭塔救母出塔合家团圆”的情节。而 写京剧《祭塔》的作者,竟能一反大团圆的俗套,着力渲染母子相见又分离的凄苦,而且 一举成功,获得广为流传——他真是个有独立思想的天才。

  写到这,我又想到还有很多京剧老戏看似“荒诞”,却其实一点不“荒诞”,而且大有深 义可以重新认识,重新挖掘。比如骨灰级的《四郎探母》,在《杨家将演义》中也是虚无 缥缈之事,所以该戏也曾一度被禁演,说是“投降主义”。然而这戏对亲情,对信义的表演 是非常动情,非常有感染力的。而且其结构编排也是难以挑剔的,就比如《坐宫》一折, “猜心事”那么“啰嗦”的一问一答,但若非如此,就不能展示杨四郎与铁镜公主夫妻之恩爱 ;于是此后杨四郎回宋见母之后,他心中的天平仍能倾回公主这边也就有理可据了。又如 《盗令》所表现的太后对公主的亲情骄纵,才能在后来,《回令》时使杨四郎化险为夷。 所以《四郎探母》不但好听,也好看,还非常地精致。

  还想说说荀派改编的《金玉奴》。我曾看一个南戏(昆曲),叫《张协状元》的,故 事情节与《金玉奴》非常相似,也是中状元负了对他有救命之恩的糟糠之妻。不过结局很 令人大跌眼镜,那“贫女”终将是再以某大官义女身份嫁与张协为妻了。《金玉奴》原来也 是这样的结局,但荀慧生不喜欢,所以改成现在这样;他的修改有成功,却不能否认原来 结局的意义。修改之后的结局虽然对金玉奴的形象拔高了,但对社会的批判意义便弱了, 原来“再嫁”的结局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哀与无奈。那“贫女”在洞房中虽然也义愤 填膺地数落张协,但她仍不得不向那个社会妥协,就连她那有权势的义父也不可挽回,最 后还得委委曲曲地嫁与张协。而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还叫义父严办了莫稽,那倒是铮铮傲 骨,泄恨了,淋漓尽致;但此后呢,金玉奴还得“守节”,一辈子陪着父母终老,难道她就 算成功了,她将来会比那《张协状元》的贫女更幸福?事实上,她们后来既有义女之缘, 以千金之贵,足可与状元“门当户对”,相信自此之后他们夫妻和谐的概率还是非常之大的 。

  所以一个戏,一个故事,不同的结局自有它的味道,不可一概而论。再回到《白蛇传 》的结局,小青炼就三味真火,把雷峰塔烧毁,救出白娘子,那固然是斗志昂扬,激动人 心。然如《祭塔》,当夕阳西下,白素贞与仕林儿在荒凉的古塔前难得一见,又将洒泪相 别,那又是怎样的柔肠婉转,令人唏嘘。当白素贞缓缓步回雷峰塔时,回首再望一望仕林 儿,我蓦然觉得,这是一个大写的母亲。[3]

注:

  • [1]原来还买过刁丽与宋小川的《白蛇传》,中国京剧院五十周年展演的录像,也是两 张低利用率的DVD。
  • [2]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特别,与田汉剧本、梅派的“水漫金山”在表演上还是略有不同 。比如质对法海时唱了大段曲牌,我差点就以为是昆曲了。美女蚌精还与贪色的和尚有 段表演,有点意思。
  • [3]以前看到网友说赵秀君老师的嘴太大,真有那么点,作为青衣,不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