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观淮剧《白蛇传》之后……

七阶子
9 min, 1715 words

归类: 文艺鉴赏

标签: 戏曲

  既然淘着了一本淮剧的《白蛇传》,就抽空看完,并属文以记,表示看过了。

  我原对此剧种并无概念,只大概揣测它也是江南的戏吧,随后简单地百度了一下,了 解了一些常识。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清代中叶,在江 苏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 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 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 剧。淮剧的传统剧目,除“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之外,也包括《白蛇传》。我所观的这部 vcd碟,就来自淮剧的发祥流行地苏北盐城,还是盐城鲁迅艺术学校1998届的毕业生所演 出的。

  合演大戏,几位主角都是前后由几个不同演员分工表演的。其中,白素贞有四个,一 是从开着游湖到端阳,工唱,二是盗草与水斗,工打,三是演断桥那位的唱做综合能力似 更优一筹,最后演合钵的似乎年龄稍长。另外,艺校学生的汇演,我感觉多少还有些稚嫩 ,尚欠火候。这既是淮剧的传统剧目,它的唱词与表演也颇有些特色,部分唱词也很雅致 。不过受京剧的影响也较大,也能看到田汉本的影子。

  中国戏曲体系中不同剧种最大的差异应该是唱腔与方言,听该淮剧的音乐声腔,也很 有特色,江南的戏向来是柔美的。特别是在第一场的游湖,听那音乐就荡悠悠,飘飘然, 似乎能把观众也带入那游湖的美妙情境中。唱词很是细腻婉约,可能也有弹词的影响,把 情境交待得很细致。比如戏中唱道,白素贞与小青来到西湖边,喜爱那湖光山色,人间美 景,摘一片柳叶化为小舟,游湖,船行至断桥,看上了许仙,掬起西湖水化为一阵春雨, 驱散闲人,把许仙引入船舱来,眉目传情,末又借伞与许仙,约他来日还伞,(第二场) 乃成姻缘。其特色是绝大部分情节是行船动作,充分发挥了戏曲的虚拟性,许仙上船,进 舱,拘谨避嫌等细节都展示得很生动形象。不过演员们的表演尚可挑剔,比如白素贞,单 看唱或做还可以,但没唱没做时,站在那就似乎有点不自然了。演许仙那小生太高太瘦, 谦逊地向白素贞鞠着躬还要比她高出一截来,不太谐调。进舱与出舱那两个动作,我不知 道是否就该那么演,还是也由于许仙太高船舱太矮,总之看着不是特别美,应该可以再美 化的。后该戏后半部分(从上山起)的许仙,身材更合适些,不过演技却也差不多。

  端阳现形完成得不是很好,我觉得主要是演员的成熟度问题。唱两杯雄黄酒后,白素 贞有着醉态的可爱,入帐,许仙去取醒酒汤,白素贞再出帐来,我以为可能就要表现一段 精彩的现形身段表演,哪知刚转了两个圈后又进去了。我估计这是年轻演员戏不到家的缘 故,在传统戏中我想应该是很精彩的。还有弄个假蛇出来吓人也是个失误,完全没有必要 ,即使不知道白蛇传这个故事的观众,在前场法海说许的几句偈言中也点明了将现蛇身, 应该是足以表达清楚明白的。本来这戏布景与摄影都做得很不错,碟片的字幕也美观——虽 然我也发现个别错别字,也有几处字体似乎变小了——整个布局与导演我觉得就这个假蛇道 具失误了。

  盗草与水斗白素贞的打出手,对那演员来说应该不错了,虽然还不是很足,应该再苛 刻些。水斗的武戏基本是照搬京剧的套路,这段武戏也着实经典,精彩。淮剧里一个值得 注意的那个小和尚,也出来和那些神将水族一起跌摸滚打,有意思,演得也不错,仅管也 或还有些生疏。

  断桥很美。在合演《白蛇传》时,似乎都习惯于把最具实力的演员安排在断桥,很多 剧种没有能拿出手的全本《白蛇传》,却也有很精彩的《断桥》,白蛇戏发展到今天,断 桥这折无疑是重中之重。游湖之美,在于它的唱,断桥之美,在于它的做。断桥这折,虽 然唱得凄切切,但动作很优美,那一幕幕的造型几乎都可以绘画或雕塑出来了。不但白素 贞的动作美,小青也有大量的身段动作,还有他们三人在舞台上的组合与调度,也是有特 色,很美的。倒是她们表现的感情,我反而稍为忽略了,我想这也不是戏的问题,还是演 员功力的遗憾。

  合钵亦悲。这段生离死别的戏毋需再多说。这里再提一下淮剧《白蛇传》对细节交待 的精巧处,除前面已经提到的游湖外,前场的断桥许仙上场时也说,他是悔恨被骗,偷下 金山,却对白素贞仍有点疑惑,不敢回苏州(这里它说是在苏州开保和堂,不是镇江), 所以回杭州,不想恰好遇上白素贞。在合钵这折,白素贞叫小青逃走,于是法海又追下去 ,留下韦陀看着白素贞,等白素贞与丈夫娇儿诉完衷肠,法海复上,气急败坏地说让小青 逃脱了,只得拿了白素贞镇在雷峰塔下。然后结尾也是借鉴京剧,小青率风火神来烧塔, 救出白素贞。戏中借助灯光与布景,表现那赤焰红火的气氛,我觉得是可以接受的。

  总之,初看一出《白蛇传》,能对淮剧艺术有所了解,可称是江淮平原上戏曲艺术的 一株芳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