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观央白创新之“游湖借伞”
近日看央白,看得有些愤闷,便再找了个京剧《白蛇传》的录像来看。听着那熟得不 能再熟的腔调,看着那帷幕刚刚拉开,上来的就是“游湖借伞”一场,真有种如沐春风的 感觉,心想白娘子与许仙本就该如此在西湖中邂逅吧,这才有一种传统的,古典的美啊。
回过头来想想央白的这段情节,忽然感到越看越不是味儿。央白对白蛇传的故事作了 巨大的创新,但这些“创新”却不见得如何高明。
Read More曾经,把白蛇传当作学问来求索
近日看央白,看得有些愤闷,便再找了个京剧《白蛇传》的录像来看。听着那熟得不 能再熟的腔调,看着那帷幕刚刚拉开,上来的就是“游湖借伞”一场,真有种如沐春风的 感觉,心想白娘子与许仙本就该如此在西湖中邂逅吧,这才有一种传统的,古典的美啊。
回过头来想想央白的这段情节,忽然感到越看越不是味儿。央白对白蛇传的故事作了 巨大的创新,但这些“创新”却不见得如何高明。
Read More近观央白一剧,于许仙一角,倍感异常,实乃数百年《白蛇传》之独创,唏嘘不已。 故反复思量,夜不能寐,恍惚中,犹如置身于半步多,适逢胜会,得以一瞻许仙之风范— —许配之许,神仙之仙也。
Read More看过央视版《白蛇传》(简称央白)都应知道,央白有条重要而明晰的线索就是白素 贞为成仙而到人间收集的八滴眼泪。这是传统白蛇传及以往影视版白蛇传所没有的情节, 有必要拿出来作一简要分析,一窥央白创新的得失。
Read More看过青春越剧《蛇恋》,很早就想写点文字一抒情怀。我本以为对于白蛇传这个传说 故事,已然看够了各种文艺体裁的表述与演绎,可以达到一种免疫抑或麻木的状态,但当 我看到这出戏时,仍然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蛇恋》是宁波小百花越剧团的一出新排戏,由罗怀臻编剧,雷国华导演,傅派花旦 金梦超演白蛇,尹派小生演杨魏文,吕派花旦徐晓飞演青蛇。当2003年演这出戏的时候, 金梦超才18岁,据一般的说法,白娘子是修炼1800年的蛇妖,两者在“年龄”上相差整一千 倍,要让这么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来演活“为人妻为人母”的白娘子,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但金梦超成功了。与其同台的主演的也都是年龄相仿的后起之秀,最“老”的杨魏文也只 有20岁。可能正因为都是青年小辈来挑大梁,充满青春活力,此剧名之以“青春越剧”。
Read More《新白娘子传奇》是白蛇传发展中的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峰,在各方面都达到很高的艺 术成就,尤其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最高丽的风景,最具新白特色之一的说是其中 大量的剧情性黄梅调唱段。这些插曲音律优美,兼具古典音乐、戏剧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某 些优点,故有“新黄梅调”之称。然笔者不谙乐理,唯知其美,而不知其所以美者,因而 不敢妄加展开评述,只想对其歌词作一番初步的分析。
Read More也许是中国应试教育的流毒无穷,我对套公式的伎俩似乎已玩得炉火纯青。今选修了 《影视艺术学》这门课程,就忍不住要拿其中的条条框框来衡量衡量我最喜欢最熟悉的《 新白娘子传奇》了。我这是现学现卖,如果这里有专门从事影视电台工作的童学,那我要 见笑于大方了。
据书上的说法(反正现在编教材的的抄袭现象比我们学生做作业还严重,也无意具体 说是从哪本书瞧到的理论了),把影视艺术描述成一种语言。“语言”这个好像挺时髦的 ,中国话美国话自是叫语言,计算机编程也叫语言,连拍电影电视也叫语言,不知这是妙 用了还是滥用了。也不管了,就暂且人云亦云,来看看新白的影视语言。
Read More台视的《新白娘子传奇》是我的最爱。因为太爱,所以想再看一些同类作品,以免有 一叶障目之嫌,于是最近找了范文芳演的《青蛇与白蛇》以及徐克导演的电影《青蛇》来 看看。本来我是抱着对比的初衷去观赏的,不过一看之下,也都觉得还不错,可以接受。 下面我就略记记我观后的一点感想。
其实说来,《青蛇与白蛇》、《青蛇》和《新白娘子传奇》有很大的不同。(为方便 起见,下面分别简称为青白、青蛇与新白)因为白蛇传的传说家喻户晓,却还没有个统一 的定型,因此就有很多人根据自己的想法与爱好去再创作,情节与主题就会有较大的不同 ,要拿这些作品来作个对比,怕不是那么直观。而不像其他一些电视如金庸的武侠剧一版 再版也最多是些甚微的变动。
Read More 题注:这是2004年暑假完成的当时认为“很新鲜很宏大”的工作——为五十集的《新
白娘子传奇》添加我的评论字幕。其中的.srt
字幕可以在电脑上用支持外挂字幕的播放加
载,实现即时评语的效果。这里帖出“序言”,介绍我的评论字幕,但字幕本身脱离视频
后可读性差,不便帖出。最后帖出总结性的“后记”,也是当时写的评论,这些评论包括
字幕中的逐条评语,随着后来对白蛇传与新白的认识,现在的观点可能不尽相同了,只是
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作进一步的修改。(类似视频网站的弹幕效果,但彼时还没有弹幕的
概念出现)
Search